现在的对抗表面上是小国之间的纷争,其实骨子里是军事大国之间的竞争。从以前小区域之间的对抗扩大到区域之间的对抗以及以后的洲际对抗。这就要求一定区域内只能有一个
志愿军在朝鲜战场
据统计,朝鲜战争爆发初期,美国及其盟国投入了强大的空中力量,各型作战飞机1200余架,当时中国空军作战飞机不足200架,比例是6:1;美军飞行员飞行时间多在1000小时以上,多的达3000小时,志愿军飞行员飞行时间最多不足100小时,比例是30:1;美军飞行员大都经过二战洗礼,战斗出动平均在300次以上,而志愿军飞行员刚刚放单飞,从未参加过战斗,比例是300:0。有人把朝鲜战争中的中美空战形象地比喻为:“重量级拳击手与轻量级拳击手不公平的较量。”
然而,中美空战中,志愿军空军大发神威,击落击伤美机425架,其中击落330架,被击落231架,取得了1:1。3的赫赫战果,“轻量级”打败了“重量级”。志愿军空军是1951年1月21日与美机交火的,交火不久,也就是当年11月,美国空军参谋长范登堡将军便大发感叹:“几乎在一夜之间中国便成了世界上空军力量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事实是,苏联空军不仅在培训志愿军空军方面贡献突出,在帮助志愿军“雏鹰”打击美国“秃鹫”方面也是功不可没的。
中、苏、美达成空前默契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在国际斗争中,特别是冷战时期,中、苏、美三大国在许多问题上是针锋相对的。但在苏联空军参加朝鲜战争这一问题上,却心照不宣地严守机密,而且一守就是好几十年。从目前收集到的史料来看,这一默契的核心是避免秘密泄露引起苏、美直接对抗,从而引发世界大战。
1950年10月5日,斯大林与苏共中央政治局成员讨论朝鲜危机时,一致同意:应该不惜任何代价避免苏、美在朝鲜直接冲突,即使苏联被迫放弃北朝鲜。一个月后,随着战局的变化和中方一再督促,斯大林在要求高度保密和苏军飞行员必须在苏联领土以外地区投入战争的前提下,终于下达了出兵命令。1950年11月的第一个星期天,第64防空集团军军长罗波夫率一个只有32架飞机的缺编团队悄悄飞抵丹东浪头机场。
为了防止暴露身份,苏军制定了多项保密措施,如将苏军飞机上的徽记抹掉,代之以中国军队的“八一”标记;飞行员穿上中国空军服装;禁止飞行员到美军控制区和海上作战,因为一旦迫降,极有可能被美军俘获;不准和中国人一起照相,也不准互送私人照片;任何时候都不允许在电台中讲俄语--每人发一张卡片,上面用俄语字母拼写了一些必要的中国话、朝鲜话。(此项命令因不适合作战需要,未能得到很好的执行。)
苏联空军最初驻守浪头机场,那里紧靠鸭绿江大桥,便于防空,但不利于保密。苏军停机坪严禁中朝人员接近。不久,苏军又使用了大东港机场,而大浦和大孤山机场由中朝部队使用。半个月后,为便于指挥,中朝在浪头机场成立了中朝空军联合司令部(即空联司)。空联司请罗波夫中将参加,并由他统一指挥作战,却被罗波夫拒绝。他说:“从军事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好主意,但是从政治角度来看,则令人惊讶……我答应尽力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