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明年也许会购买更多伊朗石油,一家国有贸易公司正在谈判一个轻质原油合同。
然而1978年伊朗国王政权摇摇欲坠之际,中国领导人华国锋在访欧后坚持访问伊朗,不久国王政权垮台,伊斯兰革命胜利,伊朗大街小巷出现“打倒中国”的标语。中国被革命后的伊朗伊斯兰政权视作支持国王旧政权的象征,直到80年代初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调整对伊朗政策,与伊朗高层互动增加。1984年两国关系逐渐恢复。
能源成中伊关系最大公约数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伊朗最大的进口国,这是在伊朗受到联合国4份决议制裁和西方多年单独制裁的背景下,伊朗政府坚持“东向政策”的最大外交政绩。“傍上”中国,是伊朗经济渡过难关的必要条件。
笔者注意到,之所以中伊经济关系密切,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能源合作。伊朗虽然是世界第四大石油生产国,OPEC第二大石油输出国,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炼油能力,伊朗还需要中国帮助建设炼油厂等基本冶炼设施。此外伊朗对中国原油开采能力也给予“充分信任”。中石油、中石化等中国国企在伊朗有着大量的订单。这既是伊朗满足国内经济发展和两国关系的正常需求,也是伊朗以此来揶揄西方国家的手段,具有一定的外交象征意义。
从中国方面来讲,伊朗的油气资源也是中国建设所需。经过多年交往,伊朗已经成为中国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对中国的能源安全举足轻重。能源在中国伊朗关系中处于重要而突出的位置,甚至成了中伊关系的最大公约数。
然而随着伊朗核问题不断升温,国际制裁的不断收紧,中国能源安全局面变得严峻,也令中伊关系出现新的可能。因而中国在伊朗核问题上的态度也逐渐从被动变得主动,从观望变得积极介入。
一个例子是,在日内瓦重开伊核问题新谈判之前5天,伊朗常务副外长萨尔马迪曾不远千里到中国访问。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中国发布杨洁篪与之会晤的一句话消息之外,官方没有透露他和中方探讨的具体内容。不过外界普遍认为,伊朗要在核问题谈判之前和中国“协调立场”,是伊朗更加重视中国态度的外交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