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媒体近日刊登文章称,“有1.7万个理由尊重中国”。
1992年俄罗斯决定以原有的白杨-M设计为基础研制一种纯俄罗斯的固体洲际导弹。1992年莫斯科热工所全面接手研制,使用了大量白杨的成熟设计和现成 部件,开发进度很快。1994年12月20日白杨-M就开始了首次试射,仅仅进行了4次试射就正式定型,这甚至比预定的6次试射还少,而苏联时代的洲际导 弹研制一般需要15~20次试射。
白杨-M的试射次数太少并不是军控条约的影响,《削减战略武器条约I》中,允许原型阶段最多7次试射,定型服役前最多20次试射。
白杨-M快好省的研制过程主要是为了尽快具备生产能力,同时也有节省研制经费的因素,俄罗斯自称白杨-M优化的测试试验节省了210亿卢布(1995年币值)的巨额经费。
白杨-M实际上是在没有经过充分测试,也没有多少性能提升的条件下迅速服役的,因此服役后继续进行了密集的测试,截止2000年底白杨-M进行了累计12次试射,包括一次机动版白杨-M的试射。
作为白杨的升级版本,白杨-M在大量继承的基础上有少量改进。白杨-M三级直径分别为1.86米,1.61米和1.58米,全长22.7米(地井版本)/22.3米(机动版本),导弹质量47.2吨,投掷能力约1200千克。
白杨-M使用一枚80万吨的核弹头,射程11000千米,制导精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200米。自1998年服役部署以来,白杨-M就是俄罗斯战略火箭军的掌上明珠。
由于同期美国加快了弹道导弹防御的进度,甚至不惜退出了《反导条约》,俄罗斯对外宣传中极力渲染白杨-M的高性能,号称使用速燃发动机具备更高的加速能 力,再入机动弹头可避开末段拦截,高性能诱饵等措施对抗陆基中段拦截,同时可防御高能激光的拦截和近达500米的核爆炸拦截。
不过从白杨-M的研制目的和研制时间看,它开始是白杨洲际导弹的替代品,目标是全俄罗斯产的洲际导弹,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境况不佳,那么短的时间内也不可能开发出超高指标的洲际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