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于11月23日宣布在它并不控制的一部分领土上空划设防空识别区,这是它延伸管辖权的最新例子,显示出了其更大的战略:将作为世界最大强国的美国排挤出亚洲。
日本多数精英认为,中国是典型的大陆国家,中国的崛起就是大陆国家的崛起,势必造成对海洋国家的威胁,战后日本既然与欧美国家站在一起,就必然要遏制大陆中国的崛起。特别是日本作为大陆边缘的国家,面对强大的中国,缺乏安全感,所以,从战略上必然敌视和防范中国。日本的这种地缘政治思维,即使在冷战结束之后,都没有根本改变。
第二,两国对权力转移的理解存在差异。
崛起的中国成了全球霸权国家美国的最大竞争对手,权力的转移成为必然的趋势,中美关系是当今权力转移的焦点。而在这种转移过程中,东亚地区是其第一层次,中国首先要超过日本,然后再超过美国;中国首先要成为地区大国,然后再成为全球大国。于是,日本成了中国崛起的首要障碍,尽管目前中国还不能算是全面超过日本,但是在不远的将来把日本甩在后面已是不争的事实。这种趋势迫使日本面临着继续追随美国还是改换门庭向中国让步,亦或是在中美之间寻找平衡的战略选择。尽管日本围绕这个重大问题还在思考,还在犹豫,还在争论,但是安倍代表的一派政治势力选择了继续追随美国的战略。于是,在由于中国的崛起而引起的权力转移的历史过程中,日本继续选择美国作为战略伙伴,并把中国的崛起视为威胁,这种基本态势影响了东亚政治格局的走向,而这种走向也构成了中日两国结构性矛盾的根源。日本不能正确对待权力转移的历史趋势,试图逆历史潮流而动,必然不相信中国提倡的和平、合作、发展、共赢的新理念,这是中日对立的深层次原因。
第三,两国在战略文化上存在认知反差。
这一点可以用“上下”、“左右”、“东西”、“南北”来概括。“上下”是指历史上中国作为朝贡体制的中心,认为日本是下位国家;而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通过富国强兵,成为列强之一,逐渐产生了“一等国家”的意识,日本这种对中国的优越感至今并没有因为中国的崛起有所改变。于是在东亚地区谁是老大的问题,就成了两国暗中较量的内在原因。“左右”是指意识形态对立,战后以来,中国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员,而日本则被“编入”资本主义阵营,成为冷战格局中与中国对立阵营的一员。“东西”是指文化的归属,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形成了“西方国家”意识,“脱亚入欧”,自认是准“西方国家”。而中国则始终坚持自己是东方国家,继承传统,强调“中国特色”,对日本人的价值观优越感特别反感。“南北”是指贫富意识,日本给自己的定位是“先进国家”,长期以来把中国视为发展“途上国”。但是,当2010年,中国的GDP超过日本之后,他们不知道如何与一个成了“发达国家”的中国打交道,日本人很不适应,也很不服气。
那么,如何克服上述认知困境,走出中日关系的迷途呢?笔者认为,目前两国急需建构战略与利益上的共识,克服认知上的矛盾,寻找双赢的途径,避免双输的结局。第一,要战略创新,因为在“全球化”的时代,经济互相渗透,早已改变了政治的运作方式,也改变了传统的权力观和利益观。第二,要放弃成见,时代在变化,国家也在变化,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在变化,中日要现实地看待对方,而不是带着有色眼镜。第三,要调整心态,中国要看到自己还处于“初级阶段”,切忌浮躁;日本也要调整心态,善意看待中国的发展与变化。第四,要构建共识,克服一时一地的利益追求,构建东亚发展的共同战略,切记“和则两利,斗则俱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