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中国采取措施扩大空军和海军足迹之际,美国也已向日本派遣更多侦察机、在关岛部署反导弹拦截系统,并将驻扎冲绳的2500名海军陆战队员向澳港口城市达尔文转移。
挑战美国霸权:中国比当年德意志帝国还要强悍
这种观点既对也不对。中国与德意志帝国的相似度超过了奈的认识,而其区别是,相比德国对英国,中国对美国的海上霸权会构成一种更严峻而顽固的挑战。不管从哪个角度说,历史都没有给我们多少安慰。首先是相似性。奈认为:“德国的工业实力在1900年就已经超过英国,而且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奉行冒险主义的、着眼全球的外交和军事政策也必将导致冲突。但今天中国的政策却侧重于其所在地区和自身经济发展。”的确,德国在许多经济指标上超过了英国,而中国在GDP这类指标上仍落后于美国。
即便如此,德国也是到世纪之交时才开始将经济实力转化为海上实力———这也是英德交恶的主要原因。它的远洋舰队即使仍在筹建中也十分强大,就像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一样。威廉二世皇帝的海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蒂尔皮茨在1898年才推动议会通过了首部海军法,允许组建一支有19艘战舰的舰队。1900年又出台了第二部海军法,舰船的数量翻了倍。不过要把法律授权变为军力还需要时间。在工业时代,设计和建造战舰需要很多年。柏林也不例外。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领导人会发现自己与当时颓废的英国领导人处境相似:未来的敌人已经开始为一支尚未成熟的强大舰队打造龙骨,而这种疯狂的建造背后的意图还有待推测。我们不要回顾性地夸大德国的力量而贬低中国。
奈说,英国认为德国的冒险主义令人担忧是因为它着眼于全球,这种说法偏离了主题。英国对德国远大的帝国野心并没有多大意见。事实上,在德国统一之后的数年,英国还在鼓励这种行为。真正让英国开始担心的是德国外交政策在海军上的体现。远洋舰队的设计传递了一个信号。船只的建造者必须在速度、航行范围、装甲和武器装备等因素中做痛苦的权衡。加强装甲或配备更大的火炮就会增加船的重量。船越重,燃料消耗越大,航行范围就会缩校德国的海军设计师最后选择了火力和装甲———这就意味着驻扎在德国北部的战舰不可能航行出北海以外。随着远洋舰队的成形,英国官员们这才认识到德国要在家门口挑战英国皇家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