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一位当地报社的朋友谈起这种感觉,他告诉我说“青岛让德国咨询公司设计了百年发展规划”,这让我很惊奇,但这的确符合德国人的那种发展思维方式。
业余时间爱好摄影及写作的青岛市政府官员姜永良是这样描绘该市的欧式建筑的:“我发现,欧式建筑最大特点,无论从那个角度看,都具观赏性。一座座欧式建筑仿佛是一个个凝固的音符,汇聚成一曲曲优美动听的旋律。”
德国殖民当局撤离青岛距今已经快一个世纪了。但是,青岛的经济、文化及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德国的痕迹还是无处不在。1903年,一名德国商人同英国伙伴合资在青岛创建中国境内第一家啤酒厂时,恐怕做梦也没有想到,如今“青岛啤酒”不仅已经占领了整个中国市场,远销世界40多个国家,而且,在啤酒之乡-德意志的土地上也享有相当的知名度。
如果说,青岛啤酒是德国殖民时代的产物,那么,海尔电器则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青岛同德国企业合作的一个成功典范。八十年代,青岛一家濒临倒闭的国营电冰箱厂同德国企业利渤海尔实行技术合作,不仅走出了绝境,而且还创造了所谓的“海尔神话”仅仅十几年的时间,“海尔”已经是世界电器企业的十强之一,销售网络遍及全球,在美洲、亚洲及中东地区都开设了分厂。据说,“海尔”的经营策略已经被收入哈佛商学院的标准教科书。
如果说,德国历史遗迹在青岛随处可见。那么,就总体而言,在青岛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德国却并没有扮演相应的角色。德国企业大举进军中国市场,但其首选落脚点,一般都集中在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德中两国间,至少有几十对姊妹城市,而偏偏青岛这样一座同德国有着渊源历史关系的城市,却依然没有德国的伴侣。目前在青岛投资建厂的客商,主要来自美国,日本和韩国。这一点,令青岛官员感到遗憾,他们非常希望,德国的企业家们能尽快发现,在青岛,他们将会找到重归故里的感觉。
同德国各方面的合作,总体来讲,是在前进,在发展,但是,不能说很满意。在这方面,无论是德国朋友,还是我们,都感到双方还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和潜力。我们每年都会向德国派出几十个代表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