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一位当地报社的朋友谈起这种感觉,他告诉我说“青岛让德国咨询公司设计了百年发展规划”,这让我很惊奇,但这的确符合德国人的那种发展思维方式。
1898年10月12日,德皇威廉二世正式命名胶澳租借地的市区为青岛。柏林方面决心投入巨资将青岛建设成所谓的“模范殖民地”,这里既要成为德国军队在远东一个牢不可破的桥头堡,也要成为德国商界开辟中国市场的一个重要门户。为此目的,青岛的德国殖民当局以此前已陷入西方势力范围的香港和上海为前车之鉴,认为要想长期经营青岛,必须尽快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大批当时德国国内一流的建筑设计师和城市规划专家应帝国海军部之召来到青岛,实地勘查设计,三个月之后,青岛城建规划即获得通过。
就这样,原本只有大约三百户人家的渔村青岛永远失去了过去的宁静,一时间成了当时远东最热闹的建筑工地。大规模的城建行动开始前,1898年秋季,殖民当局发布了严格的建筑规范,这部分上中下三册的文本,对欧洲人区、华人区及工矿区的建筑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规定,花园面积、建筑高度、卫生设施以及建筑用材都必须符合标准,否则,建筑申请一律不获批准。
短短的几年时间内,行政机构、医院、学校、教堂、港口、车站、店铺以及工业区相继建成,得益于统一规划,统一施工,青岛市区建筑虽风格各异,却显得错落有致,浑然一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胶洲湾德国租借地的人口已经上涨到20万,其中青岛市区人口就已达五万六千。
在经营东亚唯一的殖民地-青岛方面,德国政府可以说煞费苦心,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然而,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情况变得对德国极为不利,继英国之后,日本也在1914年八月对德宣战,经过三个月的激战,德军全线溃败,德国人苦心经营了17年的“模范殖民地”由此落入日本手中。这场德日两个军事列强在中国土地上的战争,对中国政治社会日后的发展产生了及其深刻的影响,五年之后席卷整个中国的“五四”运动,就是青岛及山东的主权归属之争所引起的,而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的发展壮大也是以此为起点的。
从1897年11月14日登陆胶洲湾,到1914年11月七日战败投降,德国在青岛实行殖民统治的时间只有十七年。德国历史博物馆曾在1998年“德中胶洲湾协定”签署一百周年之际,举办过大型的青岛殖民史专题展览,展览引言中有这样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