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歼-6、歼-7、轰-6、运-5、运-7和运-8分别仿制了米格-19、米格-21、图-16、安-2、安-24和安-12,歼-11则是苏-27SK的类似品,
不来往派认为,长远而言,这些“克隆武器”迟早冲击俄罗斯对外武器出口市场。俄国防部多数官员站在这种立场上,同时认为过分强大的中国军事机器,迟早给俄远东安全带来隐患。
有限来往派认为,现有的合同还是需要履行的,尤其是发动机出口,中国依然是庞大的市场。
观望派认为,中俄依然是战略伙伴,主张应从更高的政治角度来看待军售问题。
文章认为,最重要、现在占主流的意见是谨慎接触派,这一派在军事工业界内部几乎占有一半左右的势力,精通技术,认为不必过高估计中国的“克隆”能力。这一派的典型理论就是发动机制约论。
发动机制约派精细地发现,所有2009年以后亮相的俄式武器“克隆产品”都离不开俄制发动机,尤其是飞机、舰船(乌克兰制造)。“离开了俄式发动机,中国空军所有的第三代战斗机就成为机场空军”,出口战斗机也将退回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