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24日在接受美国媒体专访时,谈及两岸领导人是否有机会会面以及在哪些场合、又须具备哪些条件时,马英九说,这个问题最近常常被讨论,我们的基本态度是,如果两岸
民众支持不支持,看似是很虚的条件,但在台湾是会反映在民调上,只要做一个民调,支持的比例大于反对的比例,就可以说人民支持的硬指标。两岸领导人见面,反对的民众不会超过支持者。即便马英九什么都不做,做个民调也应该能够成行。但问题是,仅仅两岸领导人见面谈谈天气的意义,并不大。但要是推动政治协商,压制住民进党等绿营极力反对的声音,确保民调支持超过反对者,马英九就不能什么都不做。
如果他不通过倡导告诉民众台湾如何需要一个长期和平的发展环境,就只有两个可能:一是,马英九本人内心深处没有积极推动的意愿和态度;二是,像其在台湾推行的其他政策一样,预热不够、倡导沟通不足,结果执行起来遇到压力之后,就转弯。推行的粗糙、不谋定而后动,两岸政治协商,在台湾这样的社会制度和政治生态下,没有一定时间的潜移默化和持续推动倡导。不要说会不会出现政治协商的氛围,即便谈了,在台湾也很难通过。而马英九在这方面的时间,越来越急促。
即便按照马英九开列的两岸领导人会面三条件,“习马会”已经基本没有什么大的障碍。但对没有其他先期的政治谈判的准备之前,领导人见面并不代表政治协商开始或成功。领导人见面仅代表有这些可能:见面之后,大家谈谈天气,并没有谈实质性的东西;见面后大家确定了要谈的内容和节奏。但不会没有事先充分的准备,就可以没有预警地在两岸领导人会面时能够达成轰动性的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