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军工企业便已着手开发用于毁伤敌方光学设备和人员视觉的激光武器。
激光管自然前置于“枪口”部位,倍频和温控装置与激光管紧密衔接,裸露于枪的前部,不但结构紧凑,而且利于散热。为使激光束扩散为直径较大的光柱,即将集中的能量分散开来,在较近的距离处也能有非致伤效果,“枪口”前加装了扩束天线(实际上是一组光学镜片)
激光眩目枪的关键部件──激光管的峰值功率达到了兆瓦级,这是在进行生物效应实验后确定的。研制单位在国内权威机构和专家的支持下,选取了与人眼生理特征最接近的动物,进行了致盲与恢复实验,取得了暂时致盲与恢复的安全值。
散热技术是激光眩目枪的关键技术,它直接关系到整机的综合性能。对于该激光枪采用的工作物质而言其工作温度要控制在70℃以下。传统的风冷、液冷以及液气两相散热技术虽然容易达到这一目的,但对便携式激光眩目枪却不恰当。
因为受体积和重量的限制。为了控制激光器的工作温度,保证其正常工作,该枪安装了温控装置。它是在传热良好的金属聚光器内充满特制的液体作为过渡热传导介质,靠液体将激光工作物质上的热量传递给金属再让金属将热量传递到空气中去。实践效果令人满意。
激光眩目枪(laserdazergun)工作时,会产生每秒3次的脉动绿色激光,闪光眩目持续时间超过20秒。因为有关实验显示,人眼对可见色光反应最强烈的,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红光或黄光,而是绿色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