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和新浪网去年搞“十大边疆重镇”评选活动,笔者久积心田的边疆情结就曾蠢蠢欲动,今年又听有代表在“两会”上提出了确立“边疆节”的提案,作为一名边疆院校的军事教育工作者深感振奋和喜悦。今年5月,《环球时报》和新浪网又组织评选“边疆之星”,笔者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想为这项活动摇旗呐喊。
当下,娱乐追星风靡一时,爱国主义精神备受冷漠和困惑,作为国内主要新闻媒体,能够率先发起关爱边疆、重视边疆的专题活动,体现了新闻媒体人对国家安全环境建设的历史担当,也是顺乎民意的主动作为。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那些昔日浴血疆场马革裹尸的民族英雄和为新中国边疆安宁舍生忘死的边防功臣,也是对那些祖祖辈辈扎根边疆屯垦戍边人们的一种政治交代。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崇尚英雄是一种时尚,体现爱国是一种自觉,边疆、边关留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感动莫过于那些来自边疆的英模报告。抗美援朝、对印自卫反击战、对越自卫反击战、南海保卫战中涌现出来的战斗英雄事迹,常常让人感动至深情不自禁。相对于现在疯狂追星逐利、恶性攀比的精神满足,那时的人们更乐于模仿崇拜英雄模范的行为举动,爱国能使一个人舍生忘死,践行爱国精神更是激情涌动义无反顾。
生活工作在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人,或亲身经历过边疆地区艰苦生活环境的体验,或受到过崇尚英雄时代的正统熏陶,或因深厚的爱国情结而对边疆地区有着特殊的情感。大家能对民族英雄霍去病、文天祥、岳飞、戚继光、郑成功、邓世昌以及新中国边(海)防斗争中涌现出来的战斗英雄邱少云、罗光燮、吴先锋、岩龙等英雄的事迹耳熟能详,对修建青藏、新藏、川藏公路以及在边疆建设中流血牺牲的英雄模范怀有特殊的崇敬之情。相对于时下一些丑化英雄的社会现象,那时的人们真正明白保卫和建设边疆的英雄模范意味着什么,牺牲和奉献近在眼前,敬佩和羡慕发自内心。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重温历史的耻辱也许过于沉重,但当人们面对那些为了新中国边疆建设献了青春献子孙的守边建边人,看到他们今天没落无助的生活困境,看到边疆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巨大差距,看到民族分裂主义势力的兴风作浪,面对国家周边环境危机四伏的严峻挑战,我们还能保持平静和沉默吗?
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边疆人民获得幸福,让边疆精英获得荣誉;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那些一度被轻视、被误解、甚至横遭非议的“边疆之星”明亮起来,照亮时下那些被世俗和冷漠包裹着的失落之心,增强国人对边疆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让国土永固,让边疆在国人心中不再遥远,让边疆人民不再贫穷,让边疆社会更加和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