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我理解的意思对不对:方力钧一路高歌的文献展,我反倒觉得是一种看破中国艺术界“红尘”的方式。尤其是我注意到方力钧这次在海外的文献展。这至少是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展览,不管这种意义指向哪里,但是遗憾的是,国内艺术界的解读并不积极。这是中国本土首位当代艺术家在国外做的文献展,原来只有海外四大金刚当中的徐冰和蔡国强尝试过类似的味道,但大都不是像方力钧如此成线性规模。一个艺术家如此以这种绝决的方式推进自己的展览,你还不能简单的用利益来看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是整个艺术界的价值链条可能需要反醒这个问题。方力钧的文献展谈不上是一个向外输出中国文化价值观的“阴谋”。但至少在国内是一个看得见的“阳谋”。可惜对于这个就有话题性人物的首个海外文献展,能够导出的信息只是展览简单层面的报道,我觉得这是对一个“演员”学术利益的最大漠视,我不知道这种状态里的中国艺术界,还能释放出什么样的新信息出来,这就是中国艺术界无形的恐怖之处——于无声处听雷,命运被摆布就可窥一班了。因此,在方力钧的身上——我们至少折射出现阶段中国当代艺术价值矛盾的逻辑。最遗憾的是,这一轮希望形象蜕变的方力钧,却再也没能被批评家们释放出新的信息出来,恐怕也是方力钧的一大郁闷吧。此外说些编外的话,照理说,张艺谋、巩俐、章子仪他们都是政协代表们了,方院士政协上位也不为过吧?!中国当代艺术正处于既无法正面对接上官方,又不那么显示民间野性价值的尴尬地位,那么这种第三态的东西会是什么呢?难道是怪胎?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吧。
中国当代艺术早些年代表价值观的东西都表述得非常清楚,都被浓缩在这些有限条件下的符号,因此这个领域的诸多光环和问题都系在“方力钧”这个符号背后,只是中国特色的艺术界,在将方力钧的价值不断链接过程中,丢失了另外其他价值的开拓与挖掘,从而让艺术进入了价值链的单一轨道。方力钧市场层面越成功,则代表中国艺术关注原创精神越稀薄。方现在可以躺着赚钱,但是问题是他更应该思考更新方式的艺术创新和展览方式,而不是怀念式的展览。中国当代艺术的问题之解决,需要更多有号召力的艺术家主动承担起自我革新的勇气,寻找颠覆艺术原有方式和经验的可能,但是这个现场几乎被遗憾抛弃,或被屏蔽,更加造成当代艺术的现实危机。因此,方的回顾型文献展之当下现实意义几乎变为“零”,而艺术界再这个问题上的认知和反思,我一直认为是有难言之隐,或者认识上偏于模糊。再说明白一点,现在这个极度令人焦虑的社会,人们不是不想看到如何成功的方力钧,但是更希望看到一个成功了方力钧如何在艺术家继续他的创新,而不是做成商业合成的方力钧。因为中国现在太不缺的就是成功者,而是成功之后他能做些什么?中国成功艺术家在这一块回应得实在有些差强人意。方力钧,张晓刚,蔡国强,徐冰,岳敏钧,曾梵志,周春芽等这些大腕们志向真的很不高,没有一个寂寞的,因为他们在成名立业之后,所做的都很格式化,客串演员,出书,开饭店,入股画廊,投资地产,出资做电影,或者也是停留在干巴巴简单操作层面的慈善事业里,以及学做时尚达人,艺术权贵。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些大牌们不能通过他们的影响力,在中国这块越来越现实的土壤里,继续找到他们艺术创新的动力,而不是如此的面貌统一。本身能够浮出水面的艺术家就够少了,而代表上一代顶端级艺术家的集体梦游,直接摧毁了中国艺术血液的更新。总之,我的意见是他们以大批判现实起家的作品现在越来越反现实,这就是问题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