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这是一个思变的春天。在这个时间节点,特别容易睹物思人。比如,“干爹门”事件。比如,重庆王力军事件,成了两会记者追逐的热点话题,温总理讲话要重庆市委市政府反思这件事。从艺术层面解读并不难,也就是团队的关键成员出了问题,谁来买单,也总要有人买单?艺术家从个体,到团队这是每个成功艺术家面临的系统问题,方力钧一直埋头到海内外做文献展,是不是出于自愿,还是团队意志,还是幕后高人指数,抑或是超前预测到某种转变?我觉得是不是应该有更多的解读方式?那么我就此作夸张的联想,借此机会,名字拼音相同的方力钧是不是也可以联想一下,方是不是存在一个无形的团队,而这个团队是不是也需要反思一下。比如方力钧作为市场卖点最好的中国艺术家之一,“方力钧效应”一直是整个系统的参数之一,问题是除了光环效应之外,它也是我们反思艺术界现状与问题的出口之一。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的社会,如果艺术家可被解读的信息之少,我想不是系统老化问题,就是利益链过于封闭,而导致人们已经无法正常感受到来自艺术变化带来的敏感。
近日,接连出了三条方力钧系统自认为是“震撼性”的消息,其一,方力钧文献展海外第一站成功挺进新加坡。其二联合国给他颁发了“和平大使“奖。其三,一对名为vicki和Kent Logan收藏家夫妇不知道出于何神经将方的五幅作品捐给了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于是方又成了话题人物——言外之意,“啊,力钧”,成为了2012年艺术界春天里第一个多么性感的感叹句。但人们关心他的视线再也不会局限:他不再只是成为第一成功阵营里的艺术家,包括之前媒体大肆报道的,光头是如何炼成的,以及他自己说的要榨取光头符号的每一分利润的直白,而更多的关心这个人物是否释放出新鲜的信息,但是遗憾的是,方在这方面只是找到了一条证明自己可以成功的线索,但是并没有证明艺术家在新一轮艺术发生背景下的价值新阐释,换句话说,方的前半程艺术价值已经被阐释与放大,而后半程艺术价值却很模糊。发生在方身上的传统价值和创新价值很难区分开来,或者没有被区分出来。这就是造成“错位”的方力钧,而不是文献展那样可以让方力钧的艺术创作能够延续——我觉得方力钧应该明白我要说的什么,再补充一句,如果你不能区分出前后有区别的方力钧,那么你做这种梳理性的展览人们只看到你曾经的影子,而不是接下来的创新状态。实际上也折射了中国当代艺术价值被传统化、被固化、被古董化之问题所在。当然,有些人会说文献展就是能够体现艺术家的前后创作变化,问题是后半段的“方力钧”被解读太少了,以致艺术界学术卖点之一集中在早期对方力钧价值判断里,而正是早期的价值判断与当下的艺术趋势形成了错位,因此艺术的正常发展秩序很容易被破坏,从而造成了艺术界主体认识与思维的误区,于是乎艺术界新生代的艺术发展趋势,得不到有力的学术支持,或者面临学术变形,因此出现了很严重的价值判断断层。简单的说,艺术界阐释了方力钧的前半段艺术价值,而失控于对方力钧当下的价值判断。换句话说,没有解读不出来新信息的方力钧就是传统意义上那个的方力钧。数字化时代,“艺术家”应该更加立体,而不是目前疯狂的堆积个人式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