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外交学者》杂志网站2月4日文章,原题:北京的南海赌局 如果中国是对的,那么南海就蕴含着足够全世界消费数年的石油。但北京的豪赌或许下错了注。
确保获得潜在深海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是北京在南海双重下注的主要原因。许多人将南海称作下一个波斯湾,这种类比有助于理解中国因何将南海视为核心利益之一。
随着中国逐渐转变为工业强国,能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愈发突出。尽管正在发展太阳能、水电等多种形式的能源,但中国认为常规化石燃料仍可能占主导地位。因此,北京正打造健全的能源供应组合渠道,以减少依赖任何单独能源来源的风险。在北京看来,南海能为中国提供确保繁荣的更安全能源。
但北京的计划可能有缺陷。对南海能源储量的各种预测结果大相径庭。据美国地质勘探局计算,南海石油储量约为280亿桶,而中国政府的预测结果则接近2000亿桶。分析家普遍认为中国的说法未免过于乐观。
中国还忽视能源技术和更广阔能源市场的发展前景。替代能源的大规模使用将改变南海海底能源的战略价值。如果替代能源生产继续快速发展,专家认为10年内它们就可实现市售,并在价格方面与石油不相上下。
更重要的是,并非所有石油“生来平等”,至少成本不是。某些分析家称深海石油的价格是中东等地区常规石油的4倍。因此,南海石油的开发成本可能将远高于生物燃料,甚或煤炭、天然气等污染更严重的能源,使深海石油的战略意义受到削弱。
若能源趋势继续照此发展下去,尤其是如果南海被证明“空洞无物”,北京的努力或许将徒劳无益。结果,中国对南海的强硬不但将损害其和平崛起的形象,还将迫使越南、菲律宾等国家呼吁美国增强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
对美国而言,近期内缓解该地区紧张态势的最重要举措,或许莫过于发出南海资源并非像北京所认为的那样珍贵的信息。与此同时,美国应鼓励东南亚国家通过亚太经合组织等机构探明南海能源储量,并消除与之有关的各种不确定性。北京届时或将意识到自己无力承受对南海的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