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30MKK,真的只是过渡时期的应急之需?
我军空军长久以来搞的都是国土防空,对地攻击这种奇技淫巧,长久以来就是用小强挂上250-3低阻航弹和57mm火箭弹对付着,演习的时候大领导一看山坡上面的大白圈里呼啦一下烟尘四起,喊个好字,这就算是对地攻击战场遮断了,实则长期以来我军陆军自个儿都没怎么指望空军干好除了打伞以外的工作。
海湾战争后跟风搞起了空军转型,由国土防空转攻防兼备,便有了苏-30MKK这一东南飞的毛子孔雀,一时间骇的东海南海宵小震惊不小,皆以为我军空军一下子就进入首当其冲全程使用的新时代了。
然则剥下30MKK华丽的外衣,除了更大的外挂能力,内核的东西苍白的和苏-24M2别无二致,很难说得上是真正的双重任务战斗机,只能说是歼轰,当然能射R-77是好事儿,可是如果只是为了射77,何必千金买马骨呢?如果真的想要一种成熟实用的全天候对地攻击机,何不等上两年,须知首批歼轰-7A服役时间也不过比首批30MKK晚了四年而已,而且日渐琳琅满目的国产精确制导弹药也远比万年不变的X-29+X-31+X-59+KAB-XXX来的有吸引力。
咱是这么想的,一来30MKK这种东西的定位,颇为类似海军同期引进的现代级改进型956EM和后八条636M基洛级改进型常规潜艇,当年签这些单子的时候,天朝周边形势险恶,国货数量上不去的时候,确实需要拿的出手的东西震慑周边;二来,歼轰-7A固然能够依靠国产精确制导武器和航电设备赢得对苏-30MKK的部分优势,在一段时间内确实可以胜任对台军事斗争的使命,但是囿于机体设计和动力基础的限制,只有5个重载挂点(中间那个一般只挂油箱),典型二代机气动和推比的歼轰-7A和脱胎于正宗三代空优机,而且在时间紧迫未经特殊设计优化的情况下仍然拥有8个重载挂点和10吨内油的苏-30MKK相比,显然后者在将来成为类似F-15E那样真正的双重任务战斗机的可能性要比前者来的靠谱。
从装备流向上也可以分析,空军搞来的苏-30MKK,四个团,替换的是正经的歼击机团,而三个团的歼轰-7A替换的则是强击机团,个中滋味值得琢磨。个人揣测,空军当时的想法是,既要关注眼下,也要放眼将来,空军现在战术飞机部队战斗团的机种功能配置相对单一,不论飞机性能差异多大,从歼-7团到歼-11团,都是单一制空任务的歼击机团——虽然大家都可以打火箭弹;歼轰-7A团和强-5团也都是单一任务的攻击机团——虽然7A有一定的空战能力,但是飞豹不是那么用的;只有装备苏-30MKK的部队有一定的条件能做到一个战斗团依靠同一机种能够实现较强的对空和对地作战能力——双重任务战斗机的价值正在于此,更深层的是,这种价值对传说中空军未来的体制改革,可能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而在有了操作苏-30MKK这种近似双重任务战斗机的经验(不仅仅是单机技术方面,也包括中队,大队,团级别的集群战术,所以我最近有点理解为啥承担空军战术实验研究任务的沧州很早装备苏-30MKK而且上镜率那么高的原因了),才能够在以后真正开始装备双重任务战斗机之后的部队建设中少走弯路。所以可以认为空军在装备苏-30MKK之后就有了发展自己的双重任务战斗机的要求,从时间节点上推断,空军让当时初步摸清苏-27结构,正在研制歼-11B的1所搞一种脱胎于苏-27UBK/苏-30MKK的双重任务战斗机——而非类似歼轰-7A那样的歼轰——是完全可能的。
苏-30MKK和双重任务战斗机差的有多远?
当代典型双重任务战斗机的代表当推F-15E,包括其各种衍生型号F-15S,K,SG等等(以下均简称F-15E),依靠原准机F-15良好的设计底子,在气动没有大变动的情况下以较小的结构重量代价得到了一种优秀的双重任务战斗机,该机的性能介绍铺天盖地,本菜不敢在CD班门弄斧。而苏-27作为三代机中唯一可以与F-15相提并论的重型歼击机,(在这里对不起猫党一下,个人觉得如此)其单座最新型号苏-35BM与F-15C阿拉斯加鹰相比,在制空能力上甚至不遑多让,但是其衍生的双座歼轰苏-30MKK/MKI系列却与F-15E的综合作战能力相去甚远,原因就值得探究了。
讨论单机制空作战能力的时候,无非航电,导弹武器,本机机动性能几个比较方面,载弹量本身并不值得深入比较,本身苏-27和F-15就是一个档次的飞机,对空都能凑出4中4近甚至更华丽的挂载配置。
但是在讨论对地打击能力的时候,载弹量就是一道每一代对地打击飞机都要面对的问题,从F-111/苏-24的时代到如今F-15E/苏-30MK,未来的F-35和T-50,无论机载弹药技术出现多么大的发展,更大的载弹量仍然意味着更强的任务执行能力和更灵活的任务弹性,而这恰恰是苏-30系面对F-15E很难绕过的一道坎。
苏-27在设计中为了满足对抗F-15的要求,采用了大量结构上的减重措施以满足单机推重比的要求,然而这也造成了日后扩展战轰时的结构余量不足的问题。以苏-30MKK为例,虽然拥有多达12个的外挂点,重载外挂点也有八个,但是受到结构限制和研制时间紧迫等的问题,该机在结构上大量借鉴了KnAAPO同期生产的苏-35UB,而作为老苏-35/苏-27M的双座教练机,苏-35UB的结构基本脱胎于苏-35/苏-27M,而当初苏联空军对苏-27M的设计要求仍然偏重于制空作战,多出来的机翼内侧两个挂点的挂载能力仍然有限。作为补偿,苏-30MKK加强了这两个位置很好的挂点的结构,当然主要是为了挂载武器表中的X-59ME,KAB-1500L/KR这类笨重的家伙。这样一来,苏-30MKK可以利用机翼下面的四个挂点和进气道下方的两个挂点挂载六枚中等大小的战术导弹,比如X-29/31/35之类,作为导弹攻击机还是非常优秀的。
但是和F-15E机腹和CFT上面葡萄串一般的对地打击弹药挂载相比,苏-30在挂载这类中小型精确制导弹药方面确实寒酸不少,一方面毛子缺乏类似弹药,另一方面,新一代中小型精确制导弹药普遍采用智能式复合挂架挂载,而利用复合挂架本身正是苏-30的弱项。还有一个因素,F-15E的弹药挂载普遍采用纵向排布方式,可以有效减小挂载阻力,但是苏-30的对应位置——进气道下方挂点却不具备这一拓展条件,盖因苏-27系结构主承力结构乃是机身中段加主翼内段组成的中央升力体,两个发动机短舱本质上是“吊”在这一主承力结构之下,挂载能力一般仅限一枚中等大小战术导弹或者1000kg以下的外挂品,无法和F-15E相比。
除了载弹量以及外挂条件之外,苏-30相对F-15E另一个重大短板便是航电,这个不多说,除了火控雷达之外,苏-30缺乏不占用重型挂架的小型对地导航瞄准吊舱也是一个缺陷,现有的游隼-E虽然宣传性能强大,但是白白占用进气道下面的挂点仍然让人觉得如鲠在喉。
而F-15E在以上两点超过苏-30的同时还能保持优秀的飞行性能,这就是整机气动和动力的差距了。众所周知毛子在AL-31的改进发展上受解体影响成效不大,比起美帝90年代21世纪初在F-100和F-110两个型号上的深入挖潜,十几年才吭哧出来一个AL-31FM1也确实难以服众,本身苏-27系推比就不如人,增加双座,加强结构和对地外挂后的起飞重量更大,而发动机仍然是AL-31F,这推比已然有点二代机化了。另外一个因素是苏-30继承苏-27UB而来的高耸的后座舱,也造成气动上一定的不良影响。综合以上几点,苏-30在迈向真正的双重任务战斗机的路上还有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