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得未成年人,才能赢得更加美好的未来。我国有3.67亿未成年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他们的健康成长,牵动着亿万家长的心,吸引着社会各界的目光,寄托着党和政府的殷切期望。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5年来,各地各部门积极行动,一批政策办法相继出台,一批好事实事办出成效,一批实践活动广泛开展,一批新鲜经验得到推广。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下,关心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春风化雨润幼苗,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启迪孩子的心灵
学校是培养未成年人正确思想道德观念的主阵地。5年来,中小学德育课程标准全面修订,思想品德、语文、历史等课程教材建设和管理不断加强,具有学科特色的德育内容得到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如春风化雨,在课堂上、教材里润泽着孩子们的精神世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植根校园。
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耳濡目染地熏陶着未成年人的心灵。着眼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教师行为规范重新修订,新时期学生道德行为要求和教师育人职责更加明确,班主任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在城乡校园蓬勃开展,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素质逐步改善。心理健康日益受到重视,南京“陶老师工作站”、长春“校园心理剧”的经验在全国推广。活泼生动的“新童谣”在校园里传唱,民族传统节日宣传教育、“读名著、演经典”创意表演、“国学经典诵读展示”,让孩子们深切感悟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辉煌灿烂和无穷力量。
崇高理想、良好道德,既靠教育灌输,又靠实践养成。汶川大地震后,孩子们满怀激动的心情,踊跃评选他们心目中的灾区好少年。50名中小学生获得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优秀少年荣誉称号。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在孩子们中广为传播、得到弘扬。在周末、假期,孩子们参加红色旅游,追忆革命先烈事迹,珍惜今天美好生活,在寓教于乐、寓教于游的过程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在家庭孝敬父母、在学校尊敬师长、在社会奉献爱心,“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里,孩子们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知荣辱、学礼仪、讲道德,展现了当代未成年人的良好道德风尚。
在迎接和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广大未成年人积极参与“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成为一道靓丽风景。他们热心公益、奉献社会,表现出令人赞叹的理性、责任与担当。围绕迎接和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9055万余名未成年人踊跃参与“向国旗敬礼”签名寄语,630余万条祝福充分表达了他们对伟大祖国的挚爱深情。
净化文化环境,为孩子提供更丰富的精神食粮
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未成年人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对他们心灵的塑造、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各地强力推进文化环保工程,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有效改善。
5年来,各地持续开展网吧专项治理,坚决取缔“黑网吧”。开展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打击网络淫秽色情等专项行动,及时查处存在色情有害信息的游戏、小说等网络出版物,关闭了一批违法网站和栏目,清除一批网上非法“性药品”广告和性病治疗广告。治理荧屏声频低俗媚俗之风,黄金时段不适合未成年人收听收看的节目明显减少。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整治,查处有损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不良出版物,清理中小学校周边的网吧、游戏厅、彩票经营场所和娱乐场所。广泛开展“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向家庭、学校和网吧推荐应用绿色上网过滤软件,为未成年人创造健康绿色的上网环境。
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和优质文化服务日益丰富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又一亮点。实施少儿文艺出版精品工程以来,未成年人歌曲童谣、影视戏剧、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出版物以及国产网络游戏和动漫产品不断涌现。
5年来,有关部门共征集新创少儿歌曲7340余首,推荐适合未成年人的网络游戏38款、优秀音像制品112部、优秀出版物500种。少儿图书产量由2004年的7989种增长至2008年的1.03万余种,增加2337种。国产电视动画片总时长由2004年的2.18万分钟增长到2008年的13.1万分钟,增长5倍。
校外活动场所建设步伐加快,中小学生参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阵地不断拓宽。5年来,全国新增校外未成年人活动场所2100余个,总数达到4200余个,实现90%以上的县(市)都有一个综合性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各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公益性文化设施实现向未成年人集体参观免费开放。
开办少儿频道,推动落地覆盖,城乡未成年人的荧屏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目前,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在296个地级以上行政区域全部实现落地覆盖。各地还开办了33套少儿类电视频道、11套少儿类广播频率和4个动画频道。
“千万人携手,描绘新首都。日新月异北京城,忙坏老出租……美丽家园我来造,祖国花朵多骄傲。”本月,全国优秀童谣评选活动揭晓。80首优秀童谣从7000多件作品中脱颖而出,其中《忙坏老出租》等10首童谣获一等奖。
社会各界同心协力,让祖国的花朵共享蓝天茁壮成长
5年来,社会各界表现出关心支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巨大热情。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不断健全,凝聚起未成年人时时受教育、处处得关爱的工作合力。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地入学问题基本解决。最新统计显示,义务教育阶段全国范围内八成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流入地公办学校就读。农村“留守儿童”得到真情关爱。实施“共享蓝天”工程,推广农村寄宿制学校、代理家长制、结对帮扶等成功做法,开展“留守家属综合服务体系试点项目”,数千万“留守儿童”和其他同龄人一样感受到祖国母亲的温暖。
农村孩子有了课外生活乐园。山东建设“乡村少年宫”,广西打造乡镇未成年人校外活动中心,浙江实施春泥计划,探索出了农村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新路子,被誉为“寓教于乐的假日乐园,健康成长的社会摇篮”,受到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普遍欢迎。
现在,社区成了家庭、校园之外保护、教育未成年人的又一平台。在天津、长沙、宁波的“四点半课堂”,有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在上海、厦门、无锡的公益上网场所,有孩子们的快乐身影。在这里,很多教师、志愿者活跃其中。全国900多万老干部、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老战士奔走校园内外、社区乡村,为培育未成年人的优秀品质奉献着光和热。
各地把为未成年人办实事办好事作为“一把手”工程、民心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目标,主要领导直接过问、督促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队伍不断加强,物质投入明显增加。“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基本建立、有效运转,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2008年,中央文明委颁发《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为检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际成效提供了基本依据,推动工作走上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一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受到表彰。
少年强则国强。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后备军。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党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携手同心,关爱孩子,关心成长,关注未来,培养一代又一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祝愿祖国的花朵在灿烂阳光下绽放最美丽的笑脸,祝愿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